一座建于1750年前的古桥为什么现在还可以使用?

月暖梵音   2023-07-06 17:17:16

阴平桥:三国古战场的见证

在所有关于三国的故事中,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长坂坡大战,赵子龙白马银枪,孤身救主的身影,让忠臣义士赞叹不绝;而让人充满遐想却又让人扼腕叹息则当属于“六出祁山”,出师未捷的悲壮结局,而最遗憾的邓艾的阴平桥,这一战彻底打破了人们心中的三国幻想。

阴平桥是阴平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1.诸葛亮的北伐

闻名天下的祁山堡,就坐落在一个峡谷中,远远看去祁山堡只是一个小山包,但却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地方,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。

自公元228年春,诸葛孔明第一次兴兵伐魏,将大本营设在这里后,近2000年来祁山就成为中国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地方。或许是承载了太多的希望缘故,或许是其他的原因,那个小山包我看不出来有多么雄伟,尽管它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演绎成祁山大寨,但的确是非常的普通,以至于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探访者感到失望。

顺着山路,我们攀到山顶上。这座山只有二百多米高,但却是四面绝壁,城墙围绕,易守难攻。自古至今,这里就是连通甘肃、陕西、四川的交通咽喉,占据此地可以控制南北山脉和河道,占尽地利优势。

那就让我们去找阴平看看,那座桥吧!

2.邓艾的阴平道

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华美的一幕。星落五丈原后,三国就进入了黯然收场的阶段。接下来虽然有姜维力挽狂澜,奈何无力回天。

三国时期,甘肃分属魏蜀两国。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战略的影响下,甘肃东南部的天水、定西、甘南、武都等地,一直是魏蜀两国拉锯争夺的主战场。1000多年后,这里不仅遗留下了大量的三国遗迹,而且在当地民俗中,也有三国的影子。天水一带的方言中“牛的草的”,就是当年征战的见证。牛的说的刘备一方,刘的,方言中讹传为牛的。草的,指曹操一方,其实指曹,方言讹传为草。从中可见当时,双方拉锯战的激烈程度。

这就不能不说,邓艾的进入蜀国的路线。这条路就是阴平道。

阴平,就是今文县的老县城。文县在甘川交接处也是出入两省的门户。三国时期,魏国占据甘肃大部分地区,而蜀军则在陇南部分固守。从关中、陇右进入四川,自古行路难。从关中入蜀必须要翻越秦岭,而陇南的西秦褶皱地带,道路相对易行。陇南是陇蜀必经通道。

在东汉前由洮、渭河流域通往阴平有三条路可走,一条是由沓中(今临潭一带)起沿洮河而下至临洮(今岷县),再南下沿白龙江过石门(今武都)、临江关、阴平桥头(今文县玉垒关)进入四川,这条道路史称沓中阴平道;第二条是起自狄道(今临洮),越露骨山,沿岷江南下循前一条道路直抵阴平,史家称之为阴平正道;第三条由天水经盐官、礼县、西和、武都接前两条路。由于三条路线均经阴平,所以合称阴平道。

阴平道是汉、羌、氐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出来的一条道路,尤其是三国时期魏、蜀争夺重心移至狄道之后,使这条道路进一步得到了开发和利用,从而成为三国以后由甘入蜀的第一大通道。

邓艾字士载,义阳棘阳人,因口吃,长期不得志。后来为魏太尉司马懿所发现,从此一路高升,长期的蜀将姜维对峙,屡次击退姜维,曾大破姜维于段谷(在今天水境内)。

公元263年,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。钟会统10万人马分别从斜谷、骆谷、子午谷取汉中。雍州刺史诸葛绪督3万人马自祁山依次取武街、桥头,绝姜维归路;谁知钟会久攻不下,欲撤军。邓艾想出一计,率孤军走深山奇袭江油。三国志中说:“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,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”,最危急时邓艾身先士卒,以毡自裹,向山下滚去,将士也攀木缘崖,鱼贯而行。他们先在江油降守将马邈,次在绵竹大败诸葛瞻,于景元四年(263年)攻入成都,蜀汉灭亡。这一战后,阴平道在史书中扬名。此后,明初将军傅友德也是从阴平进入四川,击败明玉珍,收取四川。

3.一条古道上两座桥

阴平道上有两座桥最为著名。第一座就是宕昌城外的邓邓桥。这座桥修建在宕昌的化食关(亦名花石关)。据说,邓艾伐蜀时,他率军从临洮出发,一路南下,在此地同邓忠(邓艾之子)率领的魏军汇合。

最近更新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