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学明:在山水间

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  2023-08-04 16:01:02

编者按:


(资料图片)

很多人在2023年体验了最炎热的夏季,但对著名人物画家李学明来说,最近个把月隐身于太行山,所见所感所画皆是天朗气清,若秋月,若春风。可望可游可居之境在自然,在笔端,更在心间。

太行山里的清晨,风很清,天很蓝,云很白,山很绿,太阳很新。太阳照到山上,照到树上,照到河里,照到山村里,照到山里人家的院落里、篱笆上。

山村很美,依山而居,上下参差,道路巷陌,错落有致,极尽变化,此间不知穿插了多少的巧妙心思,幽幽地透出山里人家生活的温馨与安逸,让人觉得,在这样的家园里度过的岁月才叫日子。

山村人家的院落很是讲究,院墙是石头叠成的,石头的大小、形状、颜色、疏密,安排得可谓自臻其趣,妙造自然。画画的人有时也喜欢画这样的院落,然而画里的安排总是多了几许刻意,少了一段自然。此中意味,理当三思。

人家的门楼是拱形的,有的门楼上有雕花,有的门楼上有门当。门额上多是“紫气东来”“洞天福地”“耕读传家”,还有“家和万事兴”“鸿福吉祥居”等。然而令我意外的是,有一家门额上题的是“在山水间”。我看着这四个字,心里咯噔一下,莫非这个院落隐居了一位高人?他在尘间累了,倦了,厌了,到了一个岁数,不惯再与红尘厮混,便别了喧嚣,弃了名利,逃遁到这里,逍遥在山水间,也未可知。

“在山水间”是历来文人、艺术家特别是画家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向往。

画家向往山水,是内心深处崇尚山水,因而在自己营造的山水图式里蕴藉了许多心思,这种心思不过是把人生羁旅的几缕乡思、几许不快寻一个有山有水的去处,引为知己,放浪其间,从而使自己在对家国、对昔时、对未来、对生命的认识与选择中渐渐悟出一个新的自我,使人格得以完善,灵魂得以安顿。同时在与江山风月的“神交”里,从天地间的阴阳交替、草木枯荣、云烟变灭里获得灵感,于是心中便有了奇思,笔下也有了意外。

清代画僧渐江,在人间有了一番经历之后,不堪现实的残酷与无常,便逃避到了山水间。他的心在山水风月的滋养下渐渐平复。他不仅在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山水符号,更重要的是,他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,他的心,他的灵魂在画里找到了归宿。他的清,他的净,他的静,他的一尘不染,他的心思仿佛山水间流出的一泓清泉,幽幽地给世间带来几许清凉。

五代画家荆浩一生隐居太行,在山水间,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不朽之作,还妙悟出画山水的一套秘诀。他的“丈山尺树,寸马豆人”乍看是山水画里技术层面的表达,但细细品来,却是人与山水、人与天地的关系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。但是后人画山水,对他的这个发现却不太在意了,画进山水里的人物大多是“巨人”。如此一来,丘壑就显得平淡无奇,画里自然就没有了那种震撼,此间少了什么,说不清也道不明。

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董源的《龙宿郊民图》等,山水间的人物都是如蚁如豆,有的比豆还小。如此小的人物,举手投足皆顾盼传情,生动至极。特别是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卷里画了不知多少这样的人物,人物的动作却无一重复,这种功夫恍似非人所为。如今山水画里很少能见到这样的点景人物,这种手段似乎已不复存在,令人叹惜。

我画了半个多世纪的画,如今已到花甲,撕了多少纸,秃了多少笔,不计其数。兴致来时总想把人物安置到山水间,仿佛只有这样,心里才有了快意与自在。渐渐地,这种心思也成了我的一种追求和向往。

我盛年离开故乡,来到喧嚣的城市,而今已满头堆雪,却又想复归乡土,也如同太行山上的那个高人一样,别了红尘,离了繁华,遁入山林,“在山水间”有一个院落,春来种豆种瓜,闲时养草莳花。这只当是一种奢望,一个美梦,闲来想想而已。

然而,我转念又想,此生无他长技,却有一支秃笔、一方老砚,还有几十年惯看过的人间风物、奇山异水。“在山水间”的向往,瞬间在纸上即可实现。或江、或湖、或溪、或渚,或藤荫、或疏篱、或竹林、或花坞,或东岳、或太华、或雁荡、或罗浮,下笔便是心思,图成已可卧游,即可望,又可游,还可居。

此生如是,不亦快哉!

癸卯六月于太行山中

(下图请横屏欣赏)

(爱济南 作者:李学明 )

李学明 1954年9月生于山东莘县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,国家一级美术师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。

最近更新

MORE